全球金融預警 下一輪衝擊會否是被低估的影子銀行?

矽谷銀行倒閉、瑞信暴雷,德意志銀行危機,各種各的因,既不同,但又指向同一個致命病灶。(更多內容見:《矽谷、瑞信、德意志⋯⋯全球金融動盪只是剛剛開始》)市場共識是:歐美銀行業危機還在持續中。就在這個時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警告稱,非銀行金融機構存在「脆弱性」,全球金融穩定可能取決於它們的韌性。就在上個月,英格蘭銀行也提請注意了同樣的問題。

美國銀行近期對全球投資者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最有可能引發信貸危機的是一群美國非銀行機構,而非新倒閉的矽谷銀行等傳統貸款人。所謂非銀行機構,是除銀行以外的金融公司,它們提供各種金融服務,包括向家庭和企業貸款。從養老基金和保險公司,到共同基金和高風險對沖基金。鑑於過去十年中影子銀行悄悄建立起的巨大隱性槓桿,這些機構的信貸存在「隱藏風險」。根據全球監管機構和政府官員組成的金融穩定委員會(FSB)的數據,2021非銀行資產約為239萬億美元,佔全球總金融資產的不到一半。這是一個龐大的數量級。

0620381b829a2e7ac2a0eb3e33dd685e_tLX7b419vOPn-qOCPLeTTMpAvhEZlZmKuvRVp7r0Vac_v=w1920
影子銀行體系內的各個交易主體採用的任何一種金融工具,不管是在何種金融市場,都是將長期的和流動性缺失的資產轉變成短期和流動性較強的負債。通常,影子銀行從商業銀行獲取抵押貸款,再基於此發行證券ABS出售給投資者或CDO,CDO機構再基於此類資產發行CDO債務工具,能否成功發行,關鍵在於是否有可靠的信用評級和CDS工具的保障支持。整個過程完成了兩次期限轉換、流動性與資產轉換,信用風險被藏匿了起來。

可以觀察其運行和作用機制,不難發現,影子銀行在提供期限與流動性轉換以及分擔相應風險的同時,自身高槓杆的運作方式和期限錯配等風險會趨於嚴重,表現出市場公共性特徵:將存在風險的長期資產轉變成表面上似乎不存在風險的短期負債。信用與期限轉換都存在使房地產市場形成資產泡沫的可能,繼而導致金融危機爆發,各個環節隱藏的風險在傳遞過程中具有放大效應。

簡單來說,影子銀行是具有傳統銀行特點,卻在銀行體系以外運作的有可能引發系統風險和監管套利等問題的信用中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