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以太坊消除了與 "山寨幣"相關的汙名,更多項目有機會證明自己的名稱無關緊要。
山寨幣(Altcoin)最初的意思是 “比特幣替代品”,因為在加密貨幣發展的早期階段,每一種基於區塊鏈的貨幣都被視為比特幣的仿製品。那時的加密貨幣主要用於支付,LTC、XRP和Peercoin(PPC)。山寨幣被用作比特幣以外的加密貨幣的統稱。
自2011年以來,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隨著2萬多種加密貨幣的出現,每種貨幣都與不同類型的加密項目和代幣相聯系。我們也看到了加密貨幣的靈活性在公鏈、去中心化金融(DeFi)、layer2、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穩定幣等領域延伸。
如果 "山寨幣"是指具有與比特幣相同特征的非比特幣加密貨幣,那麽這個定義肯定不再適合所有的2萬多種加密貨幣。
山寨幣的演變定義現在更加精確了——一般指的是特定賽道內的替代幣。山寨幣通常在技術特征或生態系統應用方面更加先進,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種山寨幣在共識、普遍性或市值方面接近於超越比特幣。
那麽,綜合考慮,以太坊是否還適合在這個盒子裏嗎?
以太坊山寨幣地位的轉變
甚至以太坊在2015年首次推出時,在投資者眼中也首次被視為又一個比特幣的追捧者,以至於以太坊在同年甚至沒有進入前十大加密貨幣。在那個階段,以太坊完全符合舊的描述,即所謂的山寨幣。
擺脫這種汙名是另一個故事。以太坊作為卓越的山寨幣,其地位源自更廣泛的加密生態系統及其自身運營能力的新發展。從技術上講,以太坊超越了比特幣,成為第一個支持智能合約的公鏈,本質上催化了DeFi。
可以說,我們註意到以太坊的去中心化應用和社區方面的發展,創造了一個更有活力的社區。它不僅是一種貨幣,也是一個生態系統平臺。2017年的首次代幣發行(ICO)熱潮、2020年的DeFi 夏季以及支持以太坊虛擬機的眾多公鏈的推出,促進了這一增長。通過在各種應用中施展拳腳,以太坊已成為形成合法共識和社區支持的一個可行的選擇。
2015年,將山寨幣的頭銜授予以太坊是有道理的,但其廣泛的應用和此後的增長使該分類有點局限性。而且,我們甚至還沒有提到合並。
遊戲規則改變者
以太坊合並是以太坊共識機製從工作量證明到權益證明的裏程碑式轉變,這實際上只是六部分過程中的第一步。接下來的步驟都旨在讓以太坊能夠「每秒處理100000筆交易」
雖然合並改變了幾件事情,包括能源消耗的大幅下降和安全性的提高,但投資者並沒有期待價格的立即提升。相反,它只是為進一步的基礎設施奠定了基礎,這些基礎設施可以在未來幾年解決它的問題。
我們還可以預計,這些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將包括更多革命性的貨幣,成為以太坊和比特幣的市場挑戰者。盡管ETH持有者現在將目光投向了潛在的超越上,即ETH市場價值超過BTC,從而真正徹底消除山寨幣分類,但這並不意味著對其他區塊鏈參與者關閉大門。畢竟,加密貨幣不應該是寡頭壟斷。
比特幣和以太坊等少數大參與者在區塊鏈領域的主導地位不應打消其他區塊鏈開發者或替代網絡的創業精神。這真的不是比特幣陣營和以太坊陣營那麽簡單。像Polygon或Kusama這樣的網絡已經說明了社區建設和多樣化的區塊鏈應用程序不僅僅是為加密領域的大參與者保留的。
如果比特幣作為原始加密貨幣的地位意味著所有其他貨幣都永遠被視為山寨幣,那麽以太坊的任何改進——合並或其他——都無法改變這一點。但是,如果頭銜只是一個語義問題,那麽山寨幣就有機會證明名稱無關緊要。消除與山寨幣相關的汙名,不僅有利於以太坊,也有利於更廣泛的區塊鏈和加密開發者社區。